致陳年們:迷信小米模式會走向另一個極端



去年,我在青島參加 CCTV《對話》節目的一期錄製。節目組邀請的嘉賓里包括 007 系列電影的製作方,暢銷英劇《唐頓莊園》的製作方和 BBC 的全球 CEO 三位年過半百的傳媒大咖。節目是在 「全球數字娛樂創新者高峰論壇」 的現場錄製的。主持人意圖通過幾位中國 TMT 領域的專家,用美劇《紙牌屋》的成功來說明 「大數據」 有多麼地不朽,可以給影視劇創作帶來顛覆式創新。可惜這幾個 「保守」 的英國影視老朽儘管被繞來繞去卻始終沒有一個承認這一點。看著場面上總試圖以 「科技」 來談 「顛覆」,我不得不站在老外一邊,直言:影視劇的繁榮永遠是編劇導演和演員。《紙牌屋》用「大數據」 捕捉到了一些用戶需求來輔助創作,但它最終的成功和一部《007》的成功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。

是的,影視業有自己的規律。大數據可以輔助,無法顛覆;時尚業有自己的規律,小米模式可以輔助,無法拯救。

上周,我接到一個來自深圳的電話。一個朋友問我,他做了一個智能硬體,在傳統智能相框里放入智能監控等器件,他的想法是硬體以極低的價格半送半賣,用近乎 「免費」 的商業模式來獲取用戶。「然後呢?」我問,「然後,比如,你們能不能幫我在硬體里整合進雜誌,以後用戶看雜誌時我能賣廣告?」他說。

「這是用互聯網思維吧?」 我問。

「沒錯,羊毛出在豬身上!」 他笑答。

老實說,我是真不知道,在那些豬出現之前,是不是羊已經死了。

在這個創新改變一切的時代,到處都有勃勃生機的期望。也到處是呈現勃勃生機的陷阱。我總覺得,在深入挖掘順應時代的用戶需求的基礎上,去探索顛覆或者反省才是王道,而不是純粹學習 「** 模式」。謹以此小文獻給同樣創造過奇蹟的陳年,和很多還沒有成為陳年的陳年們。



喜歡這篇?按個讚或 Line 給朋友!

定期看到好文章?加入我們粉絲頁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