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塗翔文】《念念》創作的膽識與良心 張艾嘉醞釀多年的創作爆發



雖說與前部劇情長片「一個好爸爸」相隔七年之久,但從其間她為「10+10」拍攝的短篇「諸神的黃昏」來看,大概可以猜想到張艾嘉做為導演身份在風格上的轉變。由外而裡,試圖更趨近角色與人物的內在,不見得非得要有強烈的喜怒哀樂,卻更在意生命淬煉過後的難以言喻。於是,「念念」便成了這樣蘊釀多年之後的創作爆發。

即使開場不久,就從梁洛施與張孝全的一場床戲起始,但電影的前四十分鐘幾乎是非常冷靜節制的舖排,三個主角的戲緩緩拉開,感覺這個「序幕」刻意被放慢了,顯然導演要觀眾靜下心來感受他們的孤獨,工作、行走、沈默,即使與他人交際,也彷彿若有所思。隨著過往的記憶如童話故事般逐漸切入,觀眾才開始明白角色之間的愛恨糾纏。

柯宇綸和梁洛施是從小被迫分開的兄妹,因為母親李心潔離家時只帶走妹妹;而張孝全是個前途茫茫的拳手,苦無出路之際發現女友有了孩子。在三人彼此牽引、時空跳耀,甚至還帶點魔幻味道的敘事之間,念茲在茲的是「原諒」這個主題。尤其對於親情,我們時常有著難以解開的壓抑心結,或深或淺,即使近在咫尺,卻反而特別難以放下。張艾嘉透過這個故事,訴說著自我療癒的千迴百轉,三個角色都在跌跌撞撞之後,才終於找到釋懷的路,即使都是來不及的遺憾,從夢幻般的奇遇、到新生命的體悟,不全是自己柳暗花明過後的一念之間而已嗎?

這是個心靈的旅程,透過電影,我們亦同時呼吸得到台灣現下的一切。從老歌「台北的天空」淨化式的詞意呢喃,忽而飄至綠島的自然與原始;從莫拉克風災的吉光片羽,到片中作家隱約提及的傷痛歷史。由人而土地,由綠島對應台灣,串連起各種寓意聯想,張艾嘉「念念」的不只是主角們的傷痕累累,彷彿也把台灣社會的紛紛擾擾、人們集體共感的焦慮和不快樂,全都一股腦兒給抒發出來。

即使有些戲拖得稍長了些,即使有些安排看得出戲劇結構的斧鑿痕跡,但在如今這個什麼都向數字與速度看齊的時代裡,「念念」的出現既具勇氣,亦是可貴。張艾嘉為自己的創作生涯航向新局,也為後輩導演們做出示範,無論對台灣或整個華語電影圈來說,我們都需要多一點創作上的膽識與良心。

 



喜歡這篇?按個讚或 Line 給朋友!

定期看到好文章?加入我們粉絲頁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