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吳學展】我沒說錯,蔡阿嘎果然是個沒營養的 Youtuber



蔡阿嘎:(http://on.fb.me/1sWMZ6l

現在好像都有一種奇怪的刻版印象:
高喊愛台灣 本土化說台語 就是偏綠?
手揮舞國旗 中華民國萬歲 就是偏藍?

「你是哪裡人?」
「台灣人啊!!」

「你是哪一國人?」
「中華民國啊!!」

「你是中國人嗎?」
「廢話!!當然啊!!中華民國人啊!!」

 

原來蔡阿嘎在 2012 年就曾經表過態了~小弟無知!那我也真的沒講錯!林辰就是比蔡阿嘎更有營養的 Youtuber 啊!!!!!

蔡阿嘎作為一個年輕人,台語又講很好,在台灣歷經國民黨長年的語言歧視政策下,他的確是台灣的寶藏之一。

只可惜,蔡阿嘎,你還是錯了,你被中華民國政權的歷史觀洗腦卻不自知。你口中說的東晉偏安、分裂,跟 1949 年國共分裂、兩岸分治,完全不一樣。

因為,「中國」國民黨來了,這段歷史才跟「台灣」有關,東晉那些事情到底跟台灣人有什麼屁關係?再直接一點,中華民族、中國的邊界到底指的是誰?歷史上什麼時候有完整的中國?西藏(圖博)算不算中國的一部份?目前中國政府,也就是中國共產黨,對這些圖博人有沒有「具合法性」的武力?就像你騎機車紅燈右轉時被開單時,警察所擁有的公權力?

要追血緣的話,你要不要追到非洲大草原上?要不要追到那隻叫 Lucy 的猴子那?要說同語言的話,整個中南美洲是不是都要從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歷史開始學?你知道大航海時代西、葡兩國殖民中南美洲,那你知不知道 20 世紀日本、中國兩國殖民台灣?

中華民國不會因為開放了地方選舉、開放了國會選舉、開放了總統選舉,就自動變成「台灣人的國家」,因為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《憲法》就不是我們自己制定的。

2004 年總統大選結束後,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連戰曾說:「我們的政權被偷走了!」他們認為,中華民國是「他們」的!

法理的問題有點無聊,道德爭議可能比較有趣。

1945-1949 年,是中華民國「漸漸」來到台灣的時刻,也是台灣史容易被忽略的一段。因為按照常見的斷代方式,日本時期是從 1895 年算到 1945 年,而「中華民國在台灣」時期,是從 1949 年開始,直到現在。

在那四年間,台灣到底發生什麼事?國中學的二二八,只講「因查緝私菸而起」,卻沒解釋清楚,從 1945 年 8 月日本於二戰投降後,直到 1947 年 2 月,這一年半的期間,「未經開化」的中國人來接收台灣,並統治「已接受過日本現代化統治與教育」的台灣人,當時中國人毫無法治觀念,而且當時中國剛經過幾十年的內戰、對日戰爭,而正值國共內戰,來到台灣的中國兵無不貧窮。貧窮加上未開化,造成什麼結果?

舉個例子:當時來到台灣的中國兵,會在路上把台灣人的腳踏車搶走,因為他們認為那金屬是值錢的,但又因為不知道怎麼騎腳踏車,所以搶走之後,這些中國兵就開開心心的「扛著腳踏車離開」。
另一個例子:當時台灣有許多礦場,這些不知礦場如何運作的中國兵,同樣也是把礦場內的機器、甚至門把通通解體,運回中國販賣。
更有制度的,就是來到台灣的陳儀政府設下各種專賣制度,壟斷特定產業,政府規定用多少錢收購,農民沒有半點空間可以討價還價,就算利潤低、甚至虧本也是一樣。

面對這些長期的歧視跟壓迫,查緝私菸、開槍打死人,只是最後一根稻草。在全島人民紛紛起義後,陳儀卻大玩兩面手法,一邊跟台灣反抗運動的領導者說會好好協商,一邊卻向中國的蔣介石調兵。直到 3 月 8 日,從中國來的軍隊於基隆港與高雄港登陸,開始了「三月屠殺」,殺光了當時台灣包括媒體人、律師、醫師的菁英、仕紳階級。如果你聽過「南京大屠殺」但沒聽過「三月屠殺」,那也是國民黨的成就之一。

有尊嚴的人都死了,留下來的都是奴性較重的人,跟他們的後代。

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的爺爺,就是二二八的受害人。而且這樣的陰影一直持續到 67 年後的現在,柯文哲的父母因為這些事情,而不希望柯文哲出來「參與政治」。

除了柯文哲的部分,上面這些小故事都是從《被出賣的台灣》這本書讀到的,就是今年九月基進側翼辦公室主任顏銘緯丟到馬英九的那本書。作者是當時任職於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副領事的 George H. Kerr(葛超智)。

讀完這本書,不恨中國國民黨枉為人啊!

讀完這本書,你會理解到這面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」對台灣人的意義,將不再是什麼「黃花崗革命」、「武昌起義」與「國父孫中山」,而是「洗腦」、「暴力」與「殖民」。

 

延伸閱讀:

  1. 【後太陽花的運動臉譜】比蔡阿嘎更有營養的 Youtuber-專訪《臺灣吧》主持人林辰
  2. 解殖式台獨的超克大補帖
  3. 連戰批總統大選不公 等於竊國 (2004)
  4. 連戰:保住北市捍衛中華民國 (2014)
  5. 被出賣的台灣


喜歡這篇?按個讚或 Line 給朋友!

定期看到好文章?加入我們粉絲頁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