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台灣人的文化素養



先想一個問題。 蒙古文化與中華文化相比,誰比較文明,誰比較優秀? 以我們一貫從歷史書學習的史觀看,至少在東亞,沒有比中華文明道統更優秀的文化,其他的都是蠻夷,就算是西方,也只是暴發戶,並沒有比起中華文化更有修養。

但這是事實嗎?

我們稱之為「不文明」和「野蠻」的蒙古人,成功征服南宋,他們的文化真的沒有任何可取之處否。 我們對於文化和素養的觀點,往往拘泥於農耕民族的觀點,我們認為農民最為刻苦耐勞,但是能夠在北方水土草原中遊獵生存的蒙古人,未必耐勞,卻很可能比我們更能夠刻苦。

草原民族尊崇勇氣,重視技術人員,重視商業,能實施嚴緊的法規,尊重宗教自由,成吉思汗法典裡反映了他們的思想。 蒙古帝國也許非常殘暴,但是他們並不能單純視之為「蠻夷」,他們並非沒有文化,只是我們的文化常常不承認和理解,這些也是一種文化品質。

所謂提升臺灣人的文化素養,這個說法,留下了很多不精確的空間。 臺灣一貫的文化,無論你們的政治立場,是很純正的中華文化。 這種中華文化完全包括了所有好的部份與壞的部份。 而量度一個人是否有素養,也是用中華文化的呎。

臺灣人一直跟著這個呎去塑造自己和社會,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? 比方說,愛好穩定,和平,在各種事情上保守,把「中庸」視為一種美德,在沒事做的時候總把取得學歷視為首選。 覺得當官是一種光榮,討厭商人取利,卻接受從上一代繼承大量資產依此生存。 講禮貌,認為性問題是污穢的,諸如此類。

而臺灣人眼中一個有文化的人,應該要讀過名著,能夠說成語,能夠理解古詩,謙恭有禮,中庸耐心而不偏激,最好就是一個聖人。

以上的列表可能有錯也說不定,但是現在的臺灣,無疑就是按照這個藍圖塑造出來的,現在的臺灣人,增進道德的時候,也是依這個藍圖去判斷自己是否有文化素養。 所以這國家,有巨額的大學,極高比例的大專生比例,碩士比例,博士數字。 當臺灣的學士比例這麼巨大時,為何我們還是說臺灣欠缺足夠的國民品質,文化素養,以致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國家?

因為大家沒有讀好書嗎?
因為大家不夠有禮嗎?
因為大家沒有乖乖聽家長話嗎?

明明大家都做了自己一直相信,會令自己成材的事,把二十年的時間,花在讀書之上,為何這國家還能「國民品質不夠」? 國民品質夠的國家,他們是花比臺灣更多的時間讀書,有更多的大學生,更有禮貌嗎? 如果讀完大學也無法提升自身的品質,那為何還要讀大學? 你們選了一個謙恭有禮的總統,這就是你們社會藍圖中,一個理想的領導者。

這件事也無分藍綠,就說蔡英文,也是一個謙恭有禮,形象溫和的人,兩面都推出了最合乎這社會良好印象的人。 你兩個選擇,都會得回一個謙恭有禮的人。

因為這就是臺灣大部份人對文化素養的定義,這是臺灣人的呎,你們所謂的人的質素,就是講一個人是否合你們課本上,一直教的那種理想楷模,那其實今天你們已接近你們了。 臺灣人是所有華人當中最有禮的 (我們香港人是最無禮的) ,謙恭的,保守的,有閱讀風氣的。

但你們還是察覺你們的品質不夠,不僅無法因為擁有這些品質,而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,反而這國家正陷入危機,發展癱瘓,節節敗退,在各產業之上都遇上瓶頸。 在內部到處抹黑,社會分裂,利益輸送,裙帶權貴橫行,為甚麼?

因為這些正是你們的道德和文化裡欠缺的部份。

你們再有禮,就算拿到了諾貝爾禮貌獎,都不會令你們可以動搖權貴分毫,你們覺得有禮的人很有修養,可是就是動不了這件事。 你們努力讀書,努力加班,努力工作,卻不會令你們變得有冒險和革新的精神,大刀闊斧的改革產業的弊端。 你們喜歡乖乖牌,可是這些人面對詭計多端的敵人,未必能想出對策。

也就是說,臺灣社會認可的「理想的人」,就是一個不適合面對今天的世界的人,臺灣社會所承認的「文化素養」,並不給予臺灣所有解決自己問題所需要的品質。

所以問題並不在於怎樣「提升國民質素」,而是在於「改變對國民質素的定義」。 我們要找出的是,到底未來我們理想中的國民,會是一個怎樣的人,甚麼品質比甚麼品質重要? 臺灣需要的是重新定義道德,以及定義人的品質,定義素養。

如果你問我,我在這二十一世紀初觀察,這個臺灣需要怎樣的國民,我會依重要順序的,給予這樣的要求。 上面的要求比下面的重要。

 

1。邏輯思考

國民們應該自少(從幼稚園開始,最遲是小學),接受正式的邏輯學教育,並將邏輯學歸入德育中的必要部份,邏輯學的引入,使國民們普遍能擁有「證偽」的能力,他們才能夠辨清是非。 不容易受自相矛盾的說話迷惑,否則,各種謬論都無法被識破。

 

2。團結

團結並不是一種口號,團結是要建立起「槍口對外」的意識,從少開始,鼓勵學生們結成團隊,以班為單位時,自己班的是自己人,別班的對手。 但以學校為單位時,則自己學校的全是朋友,外校的全是敵人。 一級一級的,讓學生分清楚,內部的敵人對外時還是朋友。 才能減少在對外人時自身鈔裂的醜態。

 

3。權責相等意識

讓國民們同意一個人擁有越多,得到越多,就有越多的責任。 一個人若擁有高貴的權位和財產,他就理應付出更多,有更多的責任,受更嚴刻的檢視,寬鬆是留給老弱和貧窮的人。 任何承受不起那麼多責任的人,則也沒資格擁有那麼多財產。 這相當於西方的「貴族義務」的概念,騎士貴族擁有土地和財富,也代表他們在戰爭時,必須站在前線冒最大的危險。

也只有這樣,臺灣才能夠擁有公平與正義,擁有得多的人不願付出,擁有得少的人想付出也付出不了多少,這樣的社會自然會癱瘓。 而弱小不僅不被保護反而被用聖人標準要求,強者擁有很多卻只懂養尊處優,最終也只會腐朽。 把責任掛在所有人的身上,才能夠使這個社會一直處於敏銳的狀態。

 

4。崇敬勇氣,尊重失敗

傳統的中華文化,害怕失敗,使整個社會彌漫著消極的心態,大家寧可不做不錯,也不想多做多錯。 遇到事情時,不是不敢出頭,就是槍打出頭鳥。 不做事的人反而站在道德高地,做事的人卻總是被責難。 這正是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沒有把「勇氣」視為一種重要的美德,而把「失敗」看得太負面。 要使這社會回復活力,尊敬每一個有勇氣去做事的人,尊重每一個因為勇敢去嘗試但失敗的失敗者,給予這些人更多的機會,社會的活力才會回復充盈。 而消極和甚麼都沒做,不做的人,不僅不應該視為穩健,這種人才是最應該被責難的。

甚麼禮貌,甚麼讀書,甚麼中庸,請拋在一邊去。
這些東西五甲不入。
當以上的事情做好了,再談禮貌不遲。

這些並不是甚麼完美的道德,而是我認為臺灣的文化應該向著這方面改進,否則就無法處理今天的問題。 有了方向,把所有人都改造成如此,就是所謂的「提升文化素養」,方向正確後,就只是怎樣使力的問題。 但方向不正確,再怎樣使力,也是徒然的。

我說的也不是甚麼新鮮事,這些都是西方社會建立國民時,曾經用過的技倆,我就是把人家的搬過來而已。 其實這也意味著一件事: 臺灣的社會其實沒有真的向別人取了經,沒有把西方的精髓給學下來。

 

來源



喜歡這篇?按個讚或 Line 給朋友!

定期看到好文章?加入我們粉絲頁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